2025年,對于香菇種植從業者而言,是充滿挑戰與艱難的一年。市場價格持續低迷,許多種植戶面臨賠錢結局,這背后有諸多復雜且相互關聯的因素。本文從一線技術人員角度出發,對反季夏季香菇產量現狀加以分析,供從業者參考。
一、供求關系失衡,經濟環境雪上加霜
近年來,香菇種植規模急劇擴張,達到歷史高峰。由于香菇種植成為多數地區脫貧政策支持的優選項目,在政策推動和前期較好收益的吸引下,大量資源涌入,導致產量大幅增加。市場需求的增長未能跟上產量擴張的步伐,形成嚴重的供過于求局面。
與此同時,整體經濟大環境不佳,消費者購買力下降,餐飲、商超及工廠食堂都受到影響。在供大于求且需求端萎靡的雙重壓力下,香菇價格持續走低,種植戶收益大打折扣。
二、從業者技術水平參差不齊
(一)跨界投資人技術短板明顯
隨著香菇種植規模的迅速擴大,許多有較好經濟實力和背景的投資人紛紛涉足。他們雖然有豐富的管理經驗,卻輕視了香菇種植的專業性。香菇想要種好,技術很關鍵。缺乏技術支撐和存在執行方面問題,導致種植的香菇在產量和品質上難以達到理想效果。如在菌種選擇、栽培環境控制、病蟲害防治等關鍵環節,由于缺乏專業知識和經驗,容易出現失誤,最終影響經濟效益。
(二)職業種菇人經驗主義作祟
有些從業者是職業種菇人,有著多年“菌齡”,但存在實踐經驗豐富、理論基礎薄弱、對香菇栽培技術過度自信或嚴重盲從等現象,屬于典型的經驗主義者。香菇種植并非一成不變,不同年份、不同氣候、不同設施條件等都可能對種植產生影響,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種植技術和管理方法。如果習慣于按照以往經驗進行種植,不善于學習和應用新技術新知識,也會導致種植效益不穩定,收益起伏較大,好一年壞一年。
(三)“小白”種植戶力不從心
還有一批由其他行業轉移過來的“小白”種植戶,他們看到前幾年香菇種植收益較好,便抱著“挖礦、淘金”的心態盲目進入這個行業。實際操作后才發現,香菇種植涉及的問題遠遠超出他們的預期,從菌棒制作、發菌管理到出菇采摘,每個環節都需要專業知識和技能,而且還面臨市場風險、自然災害風險等諸多挑戰。由于缺乏相關經驗和知識儲備,在種植過程中感到力不從心,卻又騎虎難下,最終導致投資失敗。
三、種植成本差異大
在香菇種植中,即使同樣是一個種植周期,成本卻存在極大區別。以河北平泉地區為例,部分生產規模在5萬棒的農戶,能夠將周期總成本控制在3-3.5元/棒。這些農戶生產規模適中,從備料到采摘結束,基本依靠自家勞動力完成,雇工工資幾乎為零,場地也是利用自家房前屋后,屬于典型的“庭院經濟”,大大降低了成本。
平泉地區成本最高的每袋合6元,這部分種植戶購買成品菌棒(2024年平泉成品菌棒單價2.8-3元/棒),加上菌種費用0.15元/棒,接種工資0.12元/棒,消毒藥品、發菌提溫、倒垛刺孔到開袋上架(不包含污染率)費用按0.4-0.5元/棒,后期注水采菇工資1.5元/棒,棚租金1元/棒。如此高的成本,在市場價格低迷的情況下,利潤空間被嚴重擠壓。當每棒產值6元時,成本低的農戶每棒可收入2.5元,而成本高的農戶僅保本。
此外,從源頭做起的種植戶對投入原料知根知底,質量有保障。而購買成品棒的種植戶則面臨著原料以次充好的風險,這也為整個生產周期埋下“產量和質量沒有保障”的隱患。
四、菌棒發菌期和出菇期管理欠缺
(一)發菌棚問題突出
菌棒發菌期管理欠缺,不能很好的處理保溫和供氧關系。北方夏季香菇冬季發菌,擺放密度超標,由于冬季自然溫度低,通風頻率不高,使菌絲無法有充足的氧氣供應,呈現的狀況是菌齡夠、積溫夠,而成熟度不夠,達不到理想的出菇效果。
(二)出菇棚控溫不到位
出菇棚控溫對香菇生長也至關重要。由于棚室的歸屬不同,有的是自建,有的是租賃。尤其是租棚戶,出于成本考慮,不情愿在棚室上進行投資改善。比如今年春季,覆蓋二層膜的養菌質量明顯優于沒有二層膜的,加裝噴淋裝置、放二層網的出菇棚,在應對伏天高溫時,溫度能明顯得到緩解,香菇的生長狀況更好。不舍得投入的租棚戶,香菇在高溫天氣下生長受到抑制,產量和品質都受到很大影響。
2025年的氣候異常對香菇種植造成嚴重影響。春季氣溫明顯低于往年,且晝夜溫差極大,給日常養菌管理帶來困難。到了6月末7月初,溫度又高于往年同期。高溫天氣導致多數人注水后香菇不出菇,還出現爛棒現象,讓部分種植戶損失嚴重。
2025年香菇種植戶賠錢是多種原因造成的,要改變這種局面,從業者需客觀認識市場,不斷努力提高技術管理水平,合理規劃生產規模,同時在硬件設施上加大投入,提高應對自然風險的能力。(作者:河北平泉市希才應用菌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河北省食用菌新品種選育技術創新中心 劉海軍 梁宏麗 王帥 王彥玲 孟凡飛)